钼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高温性,热膨胀系数与玻璃相近,被广泛用于制造螺旋灯丝的芯线、引出线及挂钩等部件。此外,钼丝也是理想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用电极丝,能切割各种钢材和硬质合金,其放电加工稳定,能有效提高模具精度。
单层的辉钼材料具有良好的半导体特性,有些性能超过现在广泛使用的硅和石墨烯,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半导体材料。美国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已经成功使用MoS2制造出了辉钼基柔性微处理芯片,这个微芯片只有同等硅基芯片的20%大小,功耗极低,而辉钼制成的晶体管在待机情况下的功耗为硅晶体管的十万分之一,而且比同等尺寸的石墨烯电路更加廉价,其电路也有很强的柔性,极薄,可以附着在人体皮肤之上。
钼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依靠作为动物体内某些含钼酶类的组成成分,间接影响酶的生物学活性来实现的。除此之外,钼元素在反刍动物营养代谢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钼作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硝酸盐氧化酶的组成成分,直接参与瘤胃中饲料硝酸盐的转化,另一方面,钼作为硫酸盐氧化酶的辅助因子对瘤胃微生物有刺激作用,这有助于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类物质的消化,进而促进反刍动物的生长。所以,当牧草和饲料中钼元素含量不足时,就需要按照严格的营养需要和工艺技术要求,将钼元素添加剂加入饲料中,达到满足动物需要的目的,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奶牛饲料中添加10mg/d的钼。
由于钼易于氧化,脆性大,钼冶炼和加工水平有限,钼一直不能进行机械加工,因而无法大规模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所用的也仅仅是一些钼化合物。1891年,法国的斯奈德Schneider公司率先将钼作为合金元素生产了含钼装甲板,发现其性能优越,而且钼的密度仅是钨的一半,钼逐渐取代钨成为钢的合金元素,从而拉开了钼工业应用的序幕。
钼在各地区土壤分布不均衡,造成某些地区因为钼含量偏高而出现“痛风病”,如亚美尼亚居民每日钼摄入量高达10~15mg,当地痛风病发病率很高,有些地区因为缺钼而出现“水土病”,如我国河南林县等食管癌高发地区,调查显示当地粮食、居民血清及土壤中钼的含量均很低,土壤中钼的缺乏导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类等致癌物质在农作物内积聚很高,因此这里的居民容易得食管癌,后来经使用钼酸铵肥料后,粮食、蔬菜中钼的含量明显增高,居民食管癌发病率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