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梅庵大殿被称为中国南方宋代四大木构建筑之一,位于肇庆城区西部的梅庵,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现存山门、大雄宝殿,祖师殿三部分。大雄宝殿保存了唐宋结合建筑特点,以斗拱设计称绝,古法罕见。山门前有六祖井泉和碑廊,廊中保存了很多碑文;庵内有凉亭花圃,满岗的梅树使梅庵显得优美雅致,富有诗意。梅庵的建筑,在我国古建筑的结构上,建筑艺术上和建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梅庵大殿屋檐下的斗拱
梅庵,相传是为纪念六祖慧能曾在此植梅而建,历代屡有兴废、重修,1978年又进行全面修葺。但建于公元996年(北宋至道2年)的梅庵大雄宝殿,奇迹般地完整保留了1000年前的大木架构。
梅庵大殿代表了岭南地区《营造法式》问世前的宋代建筑,它与《营造法式》或北方宋代建筑有诸多不同之处,但也与《营造法式》所载之做法有许多共同点,可看作是《营造法式》的源头之一。虽然经过历代重修,梅庵大殿的主要梁架、斗拱还是保留了宋朝早期构造古法和风格特点,部分还有中唐以前之制,也具有许多不同于北方的营造手法,是研究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古建筑早期源流与后期传承的重要实例。殿内斗拱设计独特,具有浓郁的北宋时期岭南地方风格,其建筑形制和结构在中国极为罕见。其宋代的遗构和宋以前的木构建筑风格,是岭南地区一处十分珍贵的千年木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珍视与关注。有“千年古庵,国之瑰宝”的美誉。
大雄宝殿平面五开间,三进深,面积169平方米,殿内金柱八条,前后檐柱各四条,均属梭形柱。檐柱侧脚,柱顶端施普柏枋和兰额,上承斗拱、柱身和斗拱部分,其高度比例为1.25:1,柱础石质,呈短圆柱状,收腹,阴刻简单纹饰。斗拱用“足材”,拱底都刻有“皿板”。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都用串拱木插入斗拱当中,在十字拱和丁头拱当中也用串拱木加固,这种做法在全国也少见,三下昂,昂长5米,承托斗拱,一方面可向内拉紧,另一方面又可使檐端向外延伸。殿内木梁为“月梁”形制,梁的两端刻有“斜项”,结构严谨,互相牵引,十分牢固。
铺作中的枓采用的是皿枓,在北方,出现皿枓的都是比较高古的建筑
梅庵大雄宝殿的斗拱分布同保国寺大殿的相同,采用了《营造法式》中所规定的“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用一朵”的形式。但是,梅庵大殿的斗拱设计又有古法罕见之处。斗拱拱头无拱瓣,为宋《营造法式》问世以前的古风;斗底刻皿板,保留中唐以前之古制,栱栓与昂栓为梅庵大殿铺作极为突出的特点,是宋代建筑铺作上用栓的孤例。拱栓和昂栓能让铺作联结更具整体性,配合长达两椽的昂尾,可以让前檐挑出得更高更远,这是因为岭南气候炎热又潮湿,需要更多的空间遮雨、遮阴。此外,梅庵大殿按照不同部位适当裁剪用材,实用性更强,千百年之后屹立不倒,从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用材方式是有科学依据的。
由于湿热环境和地理因素,两座大殿在历经千年的沧桑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柱子歪斜和木构件腐烂的现象。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建筑?有关专家认为,监测是保护木构建筑很重要的手段,不仅要做关于沉降、倾斜、扭转等监测,周边环境要素的监测也很重要。基于长期监测积累的数据,找出文物受损的原因,进而指引修缮。这也是做好预防性保护的重要举措。如何在环境功能和空间中找到遗产与民众生活的关联点,如何延续遗产在当代城市中的活力,这将是我们对于这些古建遗产的新视角。我们不仅要关注遗产静态的“历史环境”物质遗存,还要关注遗产环境的动态发展过程。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我们应该给文化遗产传承、给文物保护工作的后续发展留下空间,尽量少用不可逆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