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城郊区新庄子村,看到的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坐在自家的门口,熟练地绑着扫帚。新庄子村民农闲不“闲”,打破按时令劳作的传统思维,寻求增收新门道,忙出了农闲时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变了变了,现在日子好,靠的就是这个!”村民邵永凯喜滋滋地在自家门前的毛料堆中,拿出捆扎好的竹枝准备做扫帚的材料。,村里100多户人家有将近70户走上了扎扫帚的生态致富新路子,平均年产扫帚300多万把,为整个村增收近200万元。落后村一跃成为了领头羊,尝到甜头的各家村民正欣喜地囔囔着要把新庄子村改名为“扫帚村”。
这复杂技巧的扎扫帚手艺在村民邵永凯手中竟变得如此简单轻巧,10多分钟的时间一把簇新好用的竹扫帚就扎制完成了。“我们这里的扫帚质量好,样式新颖,一人扎个50多把,外面的人都是抢着要!”邵永凯自信满满。把好质量关,现在的农村创业人可都有着自己的经营理念。“扫帚村”的扫帚正是由于扎制精良、经久耐用而扩大了销路,在邻近的唐山,甚至东北,内蒙等地都特受欢迎。“一年就赚个几万块,不多。”杨银山脸上憨厚的笑容尽显满足。
“扫帚产业”大展拳脚
扎扫帚,新庄子村过去可是名声在外,但在过度追销量贱低价而损质量的恶性发展中,原本全村红红火火扎扫帚的情景已不复存在,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几家“独苗”倒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家庭作坊,做专做精了“扫帚产业”。
要说“扫帚大王”,非新庄子村的康利刚莫属。走进他的家庭作坊,10多名工人正热火朝天地赶制扫帚,不计其数的各式扫帚满屋满地。“前些年是吃了不懂生产经营的亏,村里人只知道把扫帚卖出去能赚到钱就好,不想劣质扫帚倒毁了自己的前途。”康利刚不无感慨地说,“我也是在吃亏中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生产经营的法子,现在扫帚好了,销路也就打开了。”“扫帚大王”每月销售扫帚达50000多把,销往省外居多,黑龙江的哈尔滨,肇东,大庆,吉林的长春,农安,敦化,松原,德惠等。辽宁的盘锦,大连,朝阳等等、甚至连内蒙的赤峰.海拉尔等地区均有固定客户群,去年更是出口到了俄罗斯。年销售收入可达80万元。敢于创新的康利刚还根据不同的原料扎制不同的扫帚,定价也有高有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
村里比康利刚稍小点的家庭工业扫帚专业户还有3家,其中2家已有固定雇工和生产管理流程。“如今村里的扫帚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大伙都希望自家的特色生态产品能创出品牌,打响名号,走得更远。”“扫帚大王”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2004年,康利刚带头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型旺 竹扫帚
为了联系更多的买家,康利刚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力宣传型旺竹扫帚。方便更多的客户知道我们‘扫帚村’。
新庄子村主任任力堂也是感同身受,“我们发展扫帚产业的思路就是做少做好做大,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以小赚大。”